谭卓英
土木工程系
办公电话:010-62332939
传真号码:010-82385795
Email:markzhy_tan@163.com
学习工作简历:
1983年-1987年,中南工业大学(中南大学),采矿工程,学士
1987年-1990年,中南工业大学(中南大学),采矿工程,硕士
1997年-2000年,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地质工程,博士
1990年-1995年,中南工业大学(中南大学),资源开发工程系,讲师,副教授
1995年-2003年,广西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副教授
2001年-2002年,香港大学,土木工程系,附属研究员
2003年-至今,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资源工程学院,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9年-2010年,多伦多大学,土木工程系,访问学者。
研究领域:
1.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
2.岩石力学与工程发展前沿。
研究生课程:
1. 岩土工程勘测技术;
2. 科技英语。
社会兼职:
1.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岩石动力学委员会委员;
2.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岩石破碎专业委员会委员;
3.教育部国际计划项目专家、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委员会专家;
4.科技部国际计划项目专家及科技战略专家、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专家;
5.国务院国家安全生产委员会专家;
5.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专家组成员;
6.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岩石力学与工程著作丛书编委等。
专利获奖鉴定:
专利:获国家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
1.生态型路面抑尘剂, 发明专利, ZL03128148.6
2.一种地层地质界面仪器钻探感应识别系统, 发明专利, 201010116385.X
3.一种深部地应力随钻测试系统, 发明专利, 201010161646.X
4.一种分段空场嗣后充填采矿方法, 发明专利, 201210008024.2
5.一种极端条件下的运输道路厚大粉尘抑尘技术, 发明专利, 201410074009.7
6.一种汽车自主式微喷同步抑尘系统, 发明专利, 201410093327.8
获奖: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及冶金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等多项奖励。
科研项目:
主持或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重点及重大项目5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3项,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课题(973)1项,国家高技术课题(863)1项,国家重点/教育部特色项目1项,国际合作课题2项,香港大学合作课题1项,国家大型企业联合攻关课题20余项。
代表性论文及著作:
1.岩土工程勘测、监控与安全;
2.智能钻进技术与理论方法;
3.矿山地压控制;
4.地质资源与地质探测;
5.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
6.金属矿山开采与优化。
本科生课程:1.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
2.岩石力学与工程发展前沿。
研究生课程:
1. 岩土工程勘测技术;
2. 科技英语。
社会兼职:
1.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岩石动力学委员会委员;
2.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岩石破碎专业委员会委员;
3.教育部国际计划项目专家、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委员会专家;
4.科技部国际计划项目专家及科技战略专家、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专家;
5.国务院国家安全生产委员会专家;
5.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专家组成员;
6.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岩石力学与工程著作丛书编委等。
专利获奖鉴定:
专利:获国家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
1.生态型路面抑尘剂, 发明专利, ZL03128148.6
2.一种地层地质界面仪器钻探感应识别系统, 发明专利, 201010116385.X
3.一种深部地应力随钻测试系统, 发明专利, 201010161646.X
4.一种分段空场嗣后充填采矿方法, 发明专利, 201210008024.2
5.一种极端条件下的运输道路厚大粉尘抑尘技术, 发明专利, 201410074009.7
6.一种汽车自主式微喷同步抑尘系统, 发明专利, 201410093327.8
获奖: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及冶金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等多项奖励。
1.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大型矿山排土场安全控制关键技术, 2009.
2.冶金科学技术一等奖, 露天转地下相互协调安全高效开采关键技术研究, 2011.
3.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露天转地下高效转型建设大型数字化地下金属矿山的研究与实践, 2015.
鉴定20余项。科研项目:
主持或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重点及重大项目5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3项,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课题(973)1项,国家高技术课题(863)1项,国家重点/教育部特色项目1项,国际合作课题2项,香港大学合作课题1项,国家大型企业联合攻关课题20余项。
代表性论文及著作:
已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SCI8篇,EI 52余篇),出版专著1部,编著教材2部。
[1]谭卓英 著. 岩土工程界面识别理论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谭卓英编著. 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3] Pengjun Yue, Zhuoying Tan, and Zhiying Guo. Microstructur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Recycled Aggregate Concrete in Seawater Environment, The Scientific World Journal: Materials Science, 2013,7 pages.
[4] Tan Zhuoying, Zhong Wen. Selection and Optimization for Mining Structural Parameters of Shallow Hole Chamber and Pillar Succedent Filling Method, Electronic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2013,18(Q): 3573-3580.
[5] Feng Dai, Sheng Huang, Kaiwen Xia, Zhuoying Tan. Some fundamental issues of compressive and tensile tests of split Hopkinson pressure bar, Rock Mechanics and Rock Engineering, 2010, 43(6):657-666.
[6] Zhuo-ying Tan, Si-jing Wang, and Mei-feng Cai. Similarity identification method on formational interfaces and application in general granit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erals, Metallurgy and Materials, 2009, 16(2):135-142.
[7] Zhuoying Tan, Meifeng Cai, Z. Q. Yue, L. G. Tham and C. F. Lee. Instrumented borehole drilling for interface identification in intricate weathered granite ground engineering. J. Univ. Sci. Technol. Beijing, 2007,14(3):195-199.
[8] Zhuoying Tan, Meifeng Cai. Measurement and study of distributing law of in-situ stresses in rock mass at great depth. J. Univ. Sci. Technol. Beijing Beijing, 2006,13(3): 207-212.
[9] Tan Zhuoying, Cai Meifeng. Multi-factor sensitivity study of shallow unsaturated clay slope stability. J. Univ. Sci. Technol. Beijing, 2005, 12(3):193-202.
[10] Tan Zhuoying, Cai Meifeng, Zhao Xingguang. A statically accelerated experimental simulation on deterioration of dynamic strength of rock. J. Univ. Sci. Technol. Beijing Beijing, 2005, 12(4):298-302.
[11] Application and reliability analysis of DPM system in site investigation of HK weathered granite, J. Univ. Sci. Technol. Beijing, 2005, 12(6):481-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