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主页 > 系所设置 > 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系
1、简介
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系创建于2001年,于2002年开始招收本科生。现有“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和流体力学两个学科博士点,有力学博士后流动站。2006年获准“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和流体力学博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获准“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权。“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研究领域涉及建筑环境模拟与控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被动式绿色建筑供能系统优化及通风净化技术等研究方向。流体力学研究方向为多相渗流力学与能源开发。涉及流体力学、渗流力学、物理化学、油气田开发、资源工程、地质工程等多个学科。目前拥有一支知识结构合理、思想活跃的学术队伍,具有教授1人、外聘院士1人、副教授8人,讲师4人,师资博士后2人,并聘请多位外籍专家作为本专业的客座教授。教师分别毕业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天津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国内知名学校院所的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相关研究方向。近年来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重大专项、“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基金、青年基金等50余项。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奖15项,出版教材和专著19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项。公开发表SCI/EI/ISTP检索论文320余篇。
2、组织机构
3、师资队伍
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系师资力量雄厚,有教授1人、外聘院士1人、副教授8人,讲师5人,师资博士后1人,并聘请多位外籍专家作为本专业的客座教授。中青年教师队伍中,100%具有博士学位。
4、科研情况
近年来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重大专项、“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基金、青年基金等50余项。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奖15项,出版教材和专著19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项。公开发表SCI/EI/ISTP检索论文320余篇。
经过多年的教学与科研实践,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系已经在以下研究领域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和优势:
建筑环境模拟与控制
建筑供能系统监控和量化管理
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
被动式绿色建筑供能系统优化
通风与室内空气净化
渗流力学与油气资源开发
新能源开发理论及应用
流固耦合理论研究及应用
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及应用
矿业开采多相流与渗流及应用
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系创建于2001年,于2002年开始招收本科生。现有“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和流体力学两个学科博士点,有力学博士后流动站。2006年获准“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和流体力学博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获准“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权。“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研究领域涉及建筑环境模拟与控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被动式绿色建筑供能系统优化及通风净化技术等研究方向。流体力学研究方向为多相渗流力学与能源开发。涉及流体力学、渗流力学、物理化学、油气田开发、资源工程、地质工程等多个学科。目前拥有一支知识结构合理、思想活跃的学术队伍,具有教授1人、外聘院士1人、副教授8人,讲师4人,师资博士后2人,并聘请多位外籍专家作为本专业的客座教授。教师分别毕业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天津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国内知名学校院所的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相关研究方向。近年来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重大专项、“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基金、青年基金等50余项。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奖15项,出版教材和专著19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项。公开发表SCI/EI/ISTP检索论文320余篇。
2、组织机构
主任: | 朱维耀 | |
书记: | 刘兰斌 | |
副主任: | 刘兰斌 吴延鹏 宋洪庆 | |
副书记: | 宋智勇 |
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系师资力量雄厚,有教授1人、外聘院士1人、副教授8人,讲师5人,师资博士后1人,并聘请多位外籍专家作为本专业的客座教授。中青年教师队伍中,100%具有博士学位。
4、科研情况
近年来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重大专项、“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基金、青年基金等50余项。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奖15项,出版教材和专著19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项。公开发表SCI/EI/ISTP检索论文320余篇。
经过多年的教学与科研实践,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系已经在以下研究领域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和优势:
建筑环境模拟与控制
建筑供能系统监控和量化管理
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
被动式绿色建筑供能系统优化
通风与室内空气净化
渗流力学与油气资源开发
新能源开发理论及应用
流固耦合理论研究及应用
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及应用
矿业开采多相流与渗流及应用